经典讲坛|“论语教育智慧品绎”回顾
a:考考你,校园内孔子雕像身后的弟子是哪两位呢?
b:颜回乎?子路哉?曾参?子贡?
a:对的,就是颜回和子路。
b: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为何择其二者?
a:事实上,颜回和子路是一文一武的象征,而这也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b:都说“孔门四教”:文、行、忠、信,那孔子都有哪些教育智慧呢?
a: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让我们在经典讲坛首期——“《论语》教育智慧品绎”中,寻找黄明喜教授为我们揭晓的答案吧。
黄明喜教授开讲
认真地听讲
黄明喜教授认为《论语》一书可以从多种学科角度进行品读,但本次论坛他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品绎。这就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
第二,如何品绎《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
关于《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首先要从《论语》的书名释义讲起,其次就是《论语》的作者,最后是《论语》的版本问题。
书名
黄教授问到:“《论语》为什么取这样一个书名呢?”
我得好好思考一下
黄教授指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关于《论语》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篆也。”“论语”二字偏重于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与人讨论一件事情。从训诂的角度看,也有编撰成册的意思。《论语》中的“论”字读音为“lún”,黄教授借用北宋学者徐铉等人的音读进行解释,即“论,卢昆切。(见《说文解字》)”简单来说,就是“l ún=lún”,又因为“卢”字音调为阳平,所以“论”也是阳平调。
记录者
关于《论语》的记录者,黄教授认为《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并向我们提供了证据。
这些证据来源主要有三个地方,第一是《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弟子各有所记”;第二是大多数学者都是持“《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的主张,例如:宋代理学奠基人之一的程颐,著有《四书章句集注》的朱熹;第三就是在《学而篇》的语录言说者类别表中反映出:言说者为孔子有8章,有若3章,曾参2章,卜商1章。
版本
至于《论语》的传本,黄教授列举了五个重要版本,其中包括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北宋邢禺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和现代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认真的记录
如何品绎《论语》的教育智慧?
黄明喜教授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如何品绎《论语》的教育智慧。
黄明喜教授首先介绍了其开设的相关课程的结构设置,即选择孔子及其若干杰出弟子(以“以孔门十哲”为主)为分析对象,分设为师之道、成仁之境、见义勇为、博学于文、文行忠信、育才之方和学而优则仕共7个专题。而这7个专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幅《论语》教育智慧图景。其中,前四个专题主要涉及孔子及其弟子颜回、子路和子夏,第五个专题主要是讲孔子教育的内容,第六个专题讲的是孔子教育的方法,最后一个专题讲的是教育的目的。
针对如何品读《论语》,黄明喜教授提供了四个方法。第一:诵读《论语》,品读名篇经典;第二:结合字词、句读和章句要义的梳理;第三:辨析教育名言的思想渊源及其流变;第四:从历史视角和理论层面进行品绎。
诵读《论语》,品读名篇经典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名句,应该大声读,反复读。
结合字词、句读和章句要义的梳理
而这里的“有朋”如若翻译为“有弟子和志同道合的人”,实为不妥。因为东汉学者郑玄指:“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即“师”指的是在同一个师门学习,“友”指的是不在同一个师门学习但却志同道合。接着黄明喜教授讲述了《论语》词语解释的原则和方法,主要要考虑三个问题,即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是什么、本句的结构是什么和全句表达的意旨是什么。而最好的方法可由《论语》的基本注疏开始,如朱熹对“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字解释为“学之为言效也”、刘宝楠的解释为“学之为言觉也”、毛奇龄的解释为“学者,道术之总名”,陆陇其则认为可以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把握,而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却说“觉是学之主意,效是学之功夫,两意相待,不可偏废。”黄教授还针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句,指出“乐”字读音应该是“yào”,即“喜爱”的意思。
教授在认真讲解
辨析教育名言的思想渊源及其流变
关于辨析教育名言的思想渊源及其流变的问题,黄教授指出很多成语皆出自《论语》,如“见义勇为”、“举一反三”等等。
从历史视角和理论层面进行品绎
至于从历史视角和理论层面进行品绎,则要求我们要拥有宽广的历史视角和较深的理论功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解读。因为《论语》是本语录体的书,形式上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而且,《论语》的一个特出特征就是概念的模糊性。总之,《论语》是说不尽的《论语》。
外国小哥也听的入迷
精彩互动,共品经典
问题一:“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中“智”和“仁”是分开讲的,那要如何达到“智”和“仁”的平衡呢?
回答:孔子主张的人格智慧包括:仁、智和勇,达到此三者,堪称完美。但很少有完美的,只能说“仁”为基础性的,而“智”和“仁”是相辅相成的。
二问:孔子既然主张“仁义礼智信”,但在《论语》中,为何提到“信”却偏多?
二答:其实“仁义礼智信”并非孔子提出的,实质上最早是班固将其纳入到三纲五常中,这也可以视为儒学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听听教授怎么讲
三问:《论语》一书并无标点符号,后人阅读时,应该如何避免出现解读错误的情况?
三答:《论语》一书既为经典,自然有经典的魅力,每个人读《论语》时,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但是要有考证,要思辨。如有记录,孔子在一次自家马厩失火后,说了这么一句:“伤人乎不问马”。后人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为“伤人乎?不。问马。”二为“伤人乎?不问马。”我们从《论语》本身的语境和语法结构出发,后者的确可以体现出孔子以德为本,而前者“不”字单独成句,似乎在《论语》的语句中并未出现。因此,我们还可以将多个版本进行比较。
四问:孔子主张礼,在《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即在季氏出现僭越行为时,孔子对季氏是提出批评的。但当弟子冉求还做季氏的家臣时,孔子为什么不对冉求提出批评?
四答:孔子其实是有对冉求提出批评的。孔子虽然追求与弟子们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弟子们犯错误时,还是会提出批评的。如孔子在《公治长篇》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明显就是孔子在骂弟子宰予。
合影时间
大合照
苏轼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而开设经典讲坛的目的,在王中向副馆长看来,就是发挥图书馆的其它功能、逐步引导读者进行阅读、进而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如若你未到经典讲坛现场,不如请你就此翻开《论语》,细细咏诵一番,采撷《论语》的教育智慧,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王中向副馆长精彩发言
王中向副馆长介绍道:“经典讲坛是继行知论坛之后的第二个系列讲座。而图书馆除了提供图书资源之外,应该还要发挥其作为学术活动中心的功能,让知识得到传播,学术得到交流,阅读得到推广;全民阅读是文化发展战略,图书馆也在逐步引导读者进行阅读;开设经典讲坛的宗旨在于引导读者阅读,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结尾彩蛋
黄明喜教授的“《论语》教育智慧品绎”慕课介绍:慕课课程选择孔子及其三位优秀弟子(颜回、子路和子夏)为主要对象,分设为师之道、成仁之境、见义勇为、博学于文、文行忠信、育才之方和学而优则仕共7个专题,依照这7个专题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论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进行品绎,具体分析孔子何以为伟大的教育家,理解孔门弟子何以为孔子眼中的优秀弟子,以利于大家欣赏、理解和践行《论语》的教育智慧,通过向孔子及其弟子借智慧,怎样做一个良师和习得为人处世之道,寻获一种快乐的人生世界。
(慕课网址: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scnu-1001752282)
读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