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荐书 | 在历史中重审自我 -j9九游会登录入口

毕业生荐书 | 在历史中重审自我
2021-07-05

荐书人:郑晓欣

唐太宗李世民有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人对历史有一种深沉的迷恋,四大名著中有两部和历史有着较为明显的、或深或浅的纠缠关系。这种迷恋也导致了一个结果:我们既有来自对自身悠久文化的自傲,又难免容易陷入历史逻辑的陷阱中。当大家沉醉于穿越剧时,历史中残忍而惨痛的一面被飘飘的长袖和充满美感的古典场景所掩盖;当人们自得于现代社会的进步而猛烈批判古人的言行时,现实却一次又一次上演早已被时代抛弃的历史滑稽剧。


在五四以前,恐怕少有那么多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以深刻甚至残酷的方式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从中看到我们体内的文化基因——其中有富生命力的一面,亦有劣根性的一面。从这一角度看,当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回望中国的历史时,我们也在剖析自己体内最隐秘的部分——这部分渗透着祖先的血液,夹杂着前辈的毛发。


知人容易,自知最难。才疏学浅,以下仅略谈几部触动笔者最多的著作,与诸位稍作分享。


c5so2(m]dqiwghx3@r~%1ss.png

多年喜爱阅读,却未必懂得细读——当你读到陈思和教授的这本《中国现当代文学十五讲》时,这种感受恐怕会更加深切。这既是一本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通识专著,又是一堂让人心受震撼的文本细读课。陈思和教授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人”的尊重,在书中希望引导读者“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以书籍为载体的“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是历史的残留物还是人性中永恒的黑暗?为何曹禺曾说“繁漪是我心目中的理想的东西”的同时,不少读者却觉得《雷雨》中的繁漪疯狂恐怖?“启蒙”是如何以丰富而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们?这本著作不会教你背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会一遍又一遍重复老生常谈的文本理解,而是以一种平等宽容的方式引导你直面作品、寻找作品缝隙、寻找原型,让你在惊叹于作者贯通古今中外的学养的同时,拥有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乃至历史与现实的能力和勇气。


当然,这一次的审视,不属于权威或者语文老师,而是属于你自己。


`e$%me1mau[(u[~u8nhs1o3.png

在这本书中,学者刘小枫以形象而又生动的语言讨论了两种现代性伦理(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以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自身对个体肉身(本我欲求)与精神(超我追寻)的理解。当我们追求肉身之爱时,我们获得了轻盈的、即时的快乐,却无法抑制空虚和飘忽感;当我们执著于精神理想之时,沉重的责任与未来却又极容易压弯我们的脊背,让我们难以喘息。


刘小枫这部随笔集子的名字会让人想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当然,他确实也用了不少篇幅来讨论米兰·昆德拉这部颇有意味的小说。但是可贵的是,刘小枫并没有断然批判人对肉身欲求的向往,“沉重的肉身”这个题目更像是向我们提问:当我们每个人都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托马斯时,面对欲求之乐与理想之爱的矛盾,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或者说如何取得二者的平衡呢?如果让笔者转换为更通俗的话来说,也许是:当短视频和名家著作放在你眼前时,你要怎么办?(笑)


3.png


鲁迅曾在《人心很古》一文中将某些人感慨“人心不古,国粹将亡”之语与《史记》《北史》中古人的相似言论相对比,得出“现在的人心,实在古得很呢”的结论,并且嘲讽“中国人倘能努力再古一点,也未必不能有古到三皇五帝以前的希望”。


粗浅地读鲁迅所写的一些文章,许多人恐怕会误会鲁迅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只持批判态度的偏激启蒙者;但是若是翻出《故事新编》细看,你却会看到鲁迅对中国式英雄被摧毁、中华民族生命力面临消逝的痛惜和愤慨。“历史”从来是鲁迅思考现实乃至未来的窗口,《故事新编》是那么一个光怪陆离的、历史与现实交错的世界:你会看到“荒诞”,比如道貌岸然的小老夫子斥骂女娲不穿衣服的奇景,又如射日英雄后羿在柴米油盐中彷徨无措的模样;你会感受到“混乱”,比如一群讨论大禹是否能治水的学者满嘴“o.k”“好杜有图”“古貌林”,又如决绝复仇的眉间尺最终和黑色人、王的脑袋在锅中上演一幕三头撕咬的闹剧……在这部特殊的历史小说中,你会看到与正史完全不同的“中国”,它告诉你:“历史”永远不只是属于历史学家,同时也属于那些关注个体“历史”的文学家们。


5.png


同样是复仇故事,鲁迅的《铸剑》诡谲慑人,喷薄出压抑的黑色烈焰和深刻的讥嘲光芒,而这部冯至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篇小说,却如同夜晚那倒映在水中的宁静弯月,弥漫着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深思。


《伍子胥》是一部容易被普通读者忽略的作品,因为它没有太跌宕起伏的情节,反而像是冯至的诗集《十四行集》的双生子,充满了“难读”的“诗意”。冯至不着重于展示伍子胥复仇的过程,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伍子胥逃亡的心灵历程上:面对困难的现实处境时,个体应该如何自处?是坚决地走复仇之路,还是像楚狂一般成为隐逸逃遁之人?冯至的回答是现代性的,也蕴藏着他对历史的重新理解:他仍然相信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是宝珠蒙尘,真正的传统被庸俗虚伪掩盖罢了。多年以后,脱离了战时语境,《伍子胥》散发出了更耀眼的哲理光芒——因为在充满焦虑的现代社会,如何抉择和看待自己的抉择,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课题。


7.png

这是一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读的学术类书籍,本不应向普通读者推荐,但经过反复考虑,笔者仍然选择了它。陈平原教授的这本著作(也是他的博士论文)将视点放在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上,但是又远不仅仅讨论“形式”,而是试图挖掘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关注所谓“形式”背后世人的观念转变和历史变迁。“五四”时期盛行的第一人称叙事背后指向的也许是中国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五四”小说结构中心的转移可能寄托了中国现代作家们以小说改变现实的愿望;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是中国知识分子们对于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后的结果……


陈平原教授的语言流畅生动,兼顾了学术价值和人文精神,有颇强的可读性。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能让你更好地理解中国小说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能让你从中窥见“觉醒时代”知识分子们对于传统文学乃至文化的独特思考。


8.png

9.png


读者留言

读者留言

馆长信箱

馆长信箱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